作者:小食代(原创)
在接连出击“出海”收购后,蒙牛决定将贝拉米等一众国际业务交给一位中国快消界的“老熟人”看管。没错,他就是亿滋中国前CEO马儒超(Stephen Maher)。
新成立部门
小食代从蒙牛获悉,这家中国第二大乳企已在日前正式成立了“国际事业部”,以管理现有海外品牌和海外市场业务,包括揽下不久的澳洲有机奶粉贝拉米、Burra Foods、印尼业务以及东南亚市场业务。
此外,冲刺2020上半年完成收购的澳洲第二大乳业Lion也计划纳入这一部门管理。未来,海外业务在蒙牛年收入中的占比有望达到甚至超过10%。去年,蒙牛的收入为790亿元,同比增长14.6%。
目前,蒙牛国际事业部已完成对贝拉米的财务、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整合,下一步将把重点放在品牌、市场策略执行上,以及如何利用澳洲市场供应链整合的协同效应。
事实上,在成立国际事业部后,蒙牛便请了亿滋中国和嘉士伯中国的前掌门人马儒超来领导该部门。小食代查看其领英主页发现,马儒超是从今年3月起出任蒙牛副总裁兼国际事业部负责人,工作地点位于中国香港。在2018年离开亿滋后,马儒超也曾经在APP(金光纸业)任职。
马儒超其人
为什么是马儒超?首先,这是一位长期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的“老快消”。在2014年,原为嘉士伯中国区总裁的他跳槽到亿滋中国,那个时候他已在中国市场工作了16年。
此外,他有过整合和发展大型快消公司业务的记录。当时,原亿滋国际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罗森菲尔德(Irene Rosenfeld)这么评论她对马儒超的期望:“我们期待着马儒超的领导和他的团队可以把(亿滋)中国业务重新带回到增长轨道。”
2015年刚就任不久,马儒超就在一次访谈中对小食代表示,自己来到亿滋后便着手开展市场调查。“消费者现在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他当时说,要让新产品进入消费者非常热衷的品类中去。此外,他也形容自己“要做艰难的决定”。在他任内,亿滋曾推出了内部代号为“喜马拉雅”的销售通路项目,受到舆论的不少关注。
2016年,马儒超谈“技数驱动下的营销价值创新”
在马儒超任内,他大力发展电商业务。“ 电商发展得太快了,不能等。我们要跟电商合作伙伴一起寻找出最好的方式来。”马儒超说他亲自在公司抓电商业务。亿滋中国后来与阿里巴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该公司重新恢复了增长。
而追溯到更早前,马儒超也曾主导了嘉士伯在中国的多起收购和战略变更。
当然,很重要一点的是他的澳大利亚背景。由于马儒超是澳大利亚人,这意味着他熟悉当地文化甚至是拥有一定的资源。对于现时在澳洲乳业落下多子的蒙牛而言,兼具中国市场经验和澳洲文化背景的马儒超无疑算得上一位“最佳候选人”。
蒙牛“出海”
那么,一路从本土走来的蒙牛,为什么还要“出海”呢?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今年1月在达沃斯论坛期间曾经透露,蒙牛95%的牛奶都是来自本土的。“但很显然,这是不够的,因为中国自身的牛奶供应是不足的,所以我们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牛奶。”他说。
与此同时,一些大城市的消费者因为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到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商品,所以他们对一些进口商品会有偏好。“这也是我们业务的一部分,我们也有海外的供应链和品牌。”
在今年1月,中粮集团董事长吕军在集团2020年工作会议上也说,一年来中粮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农业“走出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中国国际大粮商的要求,推动集团层面国际化,着力提升国际化运营质量,多领域业务拓展完善海外布局,国际化运营体系和布局更加完善。中粮集团是蒙牛的第一大股东。
根据蒙牛早前给分析师提供的材料,通过收购Lion Dairy & Drinks,蒙牛可以获得澳大利亚的原奶,因外方拥有280位长期合作的奶农,可提供8.25亿升的稳定原奶供应。Lion是澳大利亚第二大牛奶加工企业,旗下拥有乳饮料、酸奶、低温果汁及植物饮料等产品。
此外,在蒙牛的“算盘”里,也把2016年间接在该国收购的Burra Foods,以及新收购的贝拉米、Lion三者一并考虑,认为其产品系列(如下图)可以满足东南亚、中国市场的需求。
此外,随着整合供应链,蒙牛期望三者将可能发挥“可观”的协同效应,包括共享分销网络和有机会共享基础设施和后勤系统等。
在这些澳大利亚业务当中,蒙牛对重金收购的贝拉米寄予厚望。按照卢敏放本周在2019年业绩会议上的说法,他预计贝拉米全年实现接近20%的增长,希望其业绩能够给蒙牛“做一个很好的贡献”。
他又认为,贝拉米的业务模式比较像达能,即拥有高质量的品牌和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和线下渠道同步推进销售。
“我认为贝拉米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要在中国把擅长于做这样业务的一个团队建立起来,其他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弱项。”他说。
值得注意到的是,从公开资料看来,马儒超未曾任职于乳品行业。他在蒙牛的国际业务上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小食代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