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食代
试想一下这个场景,在这暑期的平凡下午,你从午睡中醒来,打开电视,准备好饮料,一如往常那般撕开那包你熟悉的薯片,然后,你尝到了一种不熟悉又再熟悉不过的味道,那种来自家乡的久违记忆通过味蕾冲击你的大脑。
这很难不让人动容,你会赶紧拿起包装袋,查看这究竟是什么新口味。是的,这个夏天,乐事薯片结合地域美食,推出了三款夏季限定新卤味薯片:陕西西安的“酱卤五香牛肉味”,云南临沧的“酸辣柠檬凤爪味”、以及湖北武汉“热辣香卤鸭舌味”。
不仅如此,乐事还在CCTV6同步热映了《寻个地道味》系列微纪录片,让消费者在感受不同地域的独特美食风味的同时,更深入了解“地道”传统文化。
总有新口味
乐事的“新口味”几乎已不是“新鲜事”。
曾经的深井烧鹅味、临沂炒鸡味、单县羊汤味…乐事薯片经常由于“出其不意”的口味在社交媒体大火。
食物口味本身繁多,推新似乎也有很多选择,但何以乐事每次的口味选择总能引发社交话题,让消费者愿意去尝试其新口味?
这背后是乐事强大的创新研发体系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
眼下零食江湖混战,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零食的要求也不断升级,对于薯片品类来说,口味是最直击消费者尝新痛点的要素。乐事显然为此做足了准备。据《第一财经》报道,百事亚洲研发中心会定期分析包括网上餐饮商家聚集的平台或App的数据,分析一定周期内的餐饮品类流行的热门口味,从而推出相应口味的产品。
与此同时,精准的消费者洞察也是乐事创新常青的关键所在,从城市的旅行热度,当地美食的受欢迎程度,进而到地域历史所承载的文化积淀等等,对每个洞察的敏锐捕捉和细致分析让各种新口味都有了广受好评的底气。
种种实力与努力,保障了乐事“总有新口味”。
而今年夏天,“酱卤五香牛肉味”、“酸辣柠檬凤爪味”、以及“热辣香卤鸭舌味”三款夏季限定新卤味薯片,亦是通过“层层关卡”,最终脱颖而出,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发掘“地道味”
不止步于单纯的口味创新,乐事在持续深耕“本土化”口味之上,更进一步探寻地域背后的文化根源,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唤醒消费者对家乡的味觉记忆。
伴随着今年三款夏季限定新卤味薯片的上新,乐事在央视CCTV6同步热映了乐事新“暑”片——《寻个地道味》系列微纪录片。在探寻当地地道风味美食的同时,更通过城市之间的穿梭,领略地道传统文化风情和非遗魅力。
好故事:真实记录,娓娓讲述
动人的镜头,在于捕捉真实。《寻个地道味》系列纪录片中,来自不同地域真实角色的故事演绎,为观众们展开一幅生活与人文相互交织的动人画卷。
在“三千万老陕共吼秦腔”的陕西西安,14岁成为西安易俗社最小秦腔学员的00后何雨馨,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学了十二年,算是刚入门吧”让人动容。
在镜头的记录下,她反复磨练,汗如雨下,却始终眼神坚毅,为了一项“顶鞭”绝技,无数次从“接不住”的失败中重新站起,顶住失望重新再来,“要让它百发百中,长在自己手上”。
湖北武汉,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历经岁月洗礼,还在持续散发魅力。在市民们惊奇于“编钟怎么放大街上了?”的好奇声中,一场穿越古今的特殊音乐会,正奏响它独特的开场。
曾是鼓手的95后赵嘉晖,在接触曾侯乙编钟后,转型成为一名编钟乐师,“再没有什么打击乐器,可以与它比拟”,一语道不尽热爱。2400年前古人的智慧突破,缔造了“一钟双音”的编钟,2400年后,现当代的年轻人依旧对其爱不释手,并试图通过编曲的创新与跨界的互动,让编钟的声乐之美不绝于耳。
在云南临沧,耿马民族歌舞团团长王峰介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云南传统舞蹈,团员38人大多来自村寨,没有基本功”,语气中充满骄傲。
在提及传承省级非遗“紧那罗舞”时,王峰的眼中充满泪水:“我们找民间传承人,带演员去拜师,学最本真最原味的舞蹈,紧那罗的传承人已经八十几岁了,他说你们再不来的话,我真的就没有了。”一句“我年轻的时候没有等到你们”饱含对非遗传承的急迫与辛酸,以及终于等来希望的欣喜。
真实的讲述,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感受,让《寻个地道味》系列微纪录片真正走进了观众的心里,视频下方的评论区中,“熟悉的味道”是对家乡的怀念,“想去西安了”是对城市的尊重,“向非遗保护者们致敬”是对故事的共鸣。
真融入:品牌让位,内容先行
整个纪录片中,“乐事”的出现非常巧妙。品牌深谙消费者与不同地域之间情感连接的微妙,将口味-美食-城市-非遗文化四位一体化,情景交融之下,消费和对乐事的品牌精神反而产生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纪录片的镜头与行文中,乐事始终没有站在第一线,而是优雅让位于内容本身,避免过多强调产品,只以黄雅莉为行走串联的线索,如同镜头前的任何一个普通观众一般,认真倾听故事,真诚提出疑问,完全融入其中。
在西安秦腔的故事中,乐事在“戏入味方能动人,卤入味才能好吃”中传递风味,一句“以心为匠,这也是乐事想要传递出的品质”点名品牌精神,丝丝入扣,浑然天成。
湖北武汉篇章中,乐事以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的和合之美映射“武汉热辣鸭舌集各种配料用融合突破美味”,顺理成章之余又让人印象深刻。
在关于云南耿马传统舞蹈的传承故事中,一句“舞蹈是云南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他们离不开鲜爽酸辣的口味,是活力的来源”,瞬间勾勒出云南独有的风情。
句句不提品牌,却句句不离品牌。品牌在营销呈现形式上虽有让位,却通过内容本身的力量,为受众带来了附加价值,收获了消费者另一层面上的感知与认同,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
大格局:由小见大,引发共鸣
此外,纪录片的成功,还离不开乐事对受众群体需求的精准洞察。作为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暑假,国民旅行需求空前旺盛。纪录片通过实地拍摄出游“寻味”,结合当地特色的美食文化,天然迎合消费者需求,吸引热爱美食、旅游一族的关注。
更值得一提的是乐事对当下国民热点的敏锐捕捉。近几年,地域美食爆火出圈、传统非遗文化复兴成潮流,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得到提升。纪录片中,通过真实故事展现对中国地域美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致敬,以情动人,引发共鸣。
小人物的努力或许改变历史,日复一日的坚持可以缔造匠心,鲜为人知的人间角落里,每天都在发生不遗余力的动人故事,乐事通过对“小”的聚焦,折射出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与地域人文环境的“大”尊重,而正是这份“以小见大”的思考巧妙地拉近了乐事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观影时的情绪共鸣得到延续,从荧屏走进万千消费者的生活和心中去。
商业化与非遗文化的“双向奔赴”
乐事此次推出的三款夏季限定新口味能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背后不仅仅是产品力与消费者需求的相知相遇,也是商业与非遗文化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的缩影。
通过乐事品牌的窗口,非遗文化被赋予更多的流量与关注。与此同时,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遗文化也将助力品牌精神的传递与表达。
当再次接触到秦腔、编钟或云南传统舞蹈等非遗相关内容,人们的思绪很容易被拉回《寻个地道味》系列微纪录片中的场景,关于乐事的品牌记忆也自然流出。品牌与文化,与消费者三者之间的情感链接早已悄然构建。
品牌拍开非遗的尘封,让它被更多人看见。非遗也回赠品牌更多可讲的故事,赋予品牌更丰富的价值内涵。
这个暑假,感谢乐事让我们遇见非遗,感受非遗,也让更多人爱上非遗,立志将其传承。这个夏天,乐事也要感谢非遗,让这个“总有新口味”的品牌又有了动人心弦的“新故事”,以飨观众,以飨饕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