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娴(原创)
在好丽友之外,另一家知名韩国食品巨头也迎来了第三代接班人。
小食代留意到,辛拉面母公司农心的两位第三代传人去年已经被晋升为执行董事,分别为31岁的农心掌门长子辛相烈(音译)、36岁的长女辛秀晶(音译)。结合35岁的好丽友第三代继承人“上位”,这被解读韩国家族式食品企业正加速为年轻一代接班做准备。
在此次调整中,作为长子的辛相烈晋升备受关注。这不仅因为农心上一次传承时就把“帅印”传给了长子,辛尚烈所领导的部门也承担着集团转型的重任。目前,这家以方便面起家的企业正计划向全球化综合食品公司迈进,在中国市场也推进着这一策略。
资料显示,中国为农心第二大海外市场,2023年为其贡献了超20亿收入。除最经典的辛拉面,农心在此还销售着膨化食品、饮用水。我们来一起看看。
"闪电式晋升“
在获得提拔前,农心两位继承人都已在家族企业内工作。
其中,长女辛秀晶为饮料业务营销负责人,在推动果汁品牌“Welch”实现销售额增长后被晋升。长子辛相烈是未来事业部部长。该部门在农心去年重组时成立,负责面向未来开拓新业务,包括培育内部初创企业、并购。
对于备受外界关注的辛相烈,有韩媒形容其升任是“加入公司五年后的一次闪电式晋升”。
这位90后接班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019年进入家族企业,从经营企划部门开始干起,入职不到一年就升任副经理,随后出任经营企划部部长和负责采购的常务董事,去年则开始领导未来事业部。
“辛相烈的升任是为了继续努力发掘新增长动力,以及实现业务多元化,落实农心的全球愿景。”农心相关人士表示,“今年,我们将按照农心的经营方针,全力加强全球事业,加快为未来事业做准备。”
有韩媒评价,在高度依赖韩国市场的结构下,发掘方便面以外的新增长引擎、进行全球扩张,被视为农心生存和成长的必要任务。背负这一任务的则是辛相烈及其所在部门。去年,韩国市场销售(2.32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8亿元)占农心总销售额的90%。方便面销售(2.108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7亿元)占总销售额的81.6%。
“我们的主要产品是方便面和零食,因此需要思考如何把它们做得更好。同时,我们也计划稳步发展肉类替代品、健康功能食品和智能农场,这些都是我们最近确定的新业务,即使这需要时间(发展)。”农心会长辛东原在2023年度股东大会说,领导未来办公室的辛相烈将为此提供帮助。
第二大海外市场
在农心的未来规划中,中国是重要的海外市场。
根据小食代翻查的农心2023年年报,按销售额算,中国为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海外市场,2023年销售额为3.05亿美元(现约合人民币22.31亿元)。以该集团约130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额计算,中国市场约占其17%销售。
这家韩国食品企业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是1996年。彼时,农心在上海建立了一家工厂,生产其最经典的“辛拉面”等各式方便面。此后,该公司又陆续在不同地方投建了三家工厂,分别是1998年成立的青岛工厂、2000年成立的沈阳工厂、2010年成立的延边工厂。
随着供应链完善,农心在中国的品类范围也从方便面逐步扩展到零食及饮用水,推出了洋葱圈、鲜虾条等膨化食品,以及主打长白山水源的“白山水”。
尽管如此,提起农心,方便面还是中国消费者最熟悉的产品,其他产品声量并不高。目前,农心“辛拉面”已在中国市场成为韩式方便面的代表之一,辛辣味强烈、面条筋道爽弹是好评中的高频词,这款大单品也令农心中国业务经历了多年的稳定增长。
不过近年来,农心中国业绩出现波动。根据上述年报,其2021、2022、2023年的销售额分别为3.14亿美元、3.19亿美元、3.05亿美元。另据韩媒报道,在今年前三季度,农心中国销售额下滑21%。对此,农心归因于消费大环境的变化,也坦言正进行转型。
“农心对中国市场的目标是重新调整整体业务结构,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维持市场份额,同时改善利润结构,为持续增长铺平道路。”该公司说,具体而言,这包括与大型代理商合作,积极开拓包括便利店和连锁店在内的线下渠道以提高份额,同时与专业的营销和线上销售企业合作,加码电商。
小食代留意到,就在去年初,上海农心食品有限公司与宁心优贝签署了分销合作。后者也是多家韩国食品饮料企业的合作方,去年5月曾在展会上联手宾格瑞、圃美多、正官庄、真露出展,几年前还是农心“友商”三养食品的中国总代理,在线上线下渠道都有深厚积累。
据当时消息,与宁心优贝签约后,农心计划以新合作为基础,扩大在中国的线上线下渠道布局,预计将重点销售辛拉面、安城汤面、膨化零食蕉小黄、白山水等代表性产品。
由此来看,在中国向来依赖方便面的农心,也继续寄望于多元品类来调整业务结构。不过,不仅是韩式方便面这条细分赛道,农心在零食、饮用水领域都面临不小竞争,能否依靠新合作成功推动多元化并持续增长仍有待观察。